中國會展業為何就“走不出去”呢?
隨著經濟全球化,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走出國門,開辟國際市場,會展作為企業與客戶接觸、溝通最直接的平臺,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,通過這個平臺,也日益顯現出一些問題,中國會展業未臻成熟,在資質、經驗、標準化等方面和會展業發達國家尚有一定差距,在這種背景下,中國參展企業走出國門后難免在知識產權等方面吃虧,針對中國展商出境參展出現的種種問題,業內人士分別提出建議。
問題1:展覽行情易受各方影響
點意空間展覽集團公司總裁呂玉貴告訴記者,二號網站相關數據顯示,去年中國出國參展頻率有所下降,究其原因,主要受歐洲經濟低迷的影響,業內人士表示,對于各個行業展會,企業根據經貿活動和市場拓展的需求,決定是否參展,例如在太陽能新能源出口形勢大好的情況下,國際、國內展覽會數量會增多,參展企業也相應增加,而當新能源出口受到了國際政治、經濟諸多因素的制約,出口受到阻礙時,相關企業就會減少出展,此外,一國出口產品的結構和全球市場的供需,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出展數量,如中國實行擴大內需、調整產業結構的政策環境下,一些出口減少了,企業的參展行為會相應減少。
出展頻率的下降,一方面是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影響,另一方面受國內出展企業的綜合水平制約,呂玉貴表示,中國出展企業的服務水平不同,資源配備也各有差異,出展企業需要強大的實力,包括大量人力資源的投入、境外機構的設立以及專業服務團隊的保障,中國的會展業發展近20年,而快速發展主要是在近10年,許多企業還沒有具備一定的條件出展,面向境外服務的企業,需要以其專業性得到國內外客戶的認可。
問題2:通關和物流環節易出意外
在出展中,通關和物流是另一個易出問題的環節,參展商的展品能否及時通關,關系著企業能否順利參展,而各個國家港口政策不同:有的國家實行“貨到即提”;有的國家的政策是“貨到報關”,報關時間很長,提前需要有預期,作為出展服務性企業,要掌握這些信息,并制訂相關應急方案,此外,參展商委托物流公司很有可能會遇到特殊天氣等動態不可控因素,這些因素直接對參展商參展產生影響,呂玉貴舉例說,點意空間曾在一次從迪拜到利比亞運輸展具過程中,因為物流耽擱,即時啟動了應急預案,在當地重新生產了一批展具,此外,出展企業需與當地的檢疫、主辦方對接協調好,明確保管產品,這樣才能減少不必要的麻煩。
問題3:知識產權是問題多發區
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會展經濟與管理系副教授高凌江認為,
藍冠平臺網址知識產權保護仍然是中國企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,侵權一般包括會展服務供應商設計搭建侵權和展品侵權,呂玉貴舉例,點意空間也曾遇到展臺搭建方案的知識產權侵權,參展商在未經其同意的情況下,擅自使用了點意空間設計的搭建方案,談到參展商參展展品侵權,高凌江表示,早年中國很多產品的外觀、結構借鑒學習國外,西方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很強,對于展會中出現的侵權會立即提起申訴。
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、中國會議產業大會秘書長王青道表示,出國參展和出國開會要分開來看,展覽方面,國內不少制造業企業發展伊始,制造很多仿制品,這在國內雖然“問題不大”,但走出國門就要受到展覽所在國家相關法律的約束,會展是促進貿易、達成交易的手段,這雖不是會展的問題,卻是通過會展表現出來的貿易問題。
問題4:市場化驅動有待升級
除了知識產權、技術等問題外,“接受并適應一些國際規則”成為出國參會參展者的新命題,這些規則既包含書面的,也包含一些潛規則,比如參會參展人員態度上的差別,成熟的參與者應該提前制訂參展計劃并認真執行。但是有些非市場化的組織參展的時候常常“三天打魚,兩天曬網”,將出國參會參展當成旅游機會,雖然提前制訂規劃,但是執行跟不上。
王青道表示,這樣的企業多數不是由市場行為驅使的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以市場行為驅使的企業不但參會參展,還在出國前通過各種渠道研究歷屆展會,甚至投入專門團隊進行“收獲預估”,得出一個“在展會上應該怎么做”的結論。這種態度在國內還少見,非常值得國內展商學習。
此外,有國際會展行業組織相關負責人表示,在中國,經常更換駐國際會展組織的人員,使得其對很多規則遵守和執行缺乏連貫性,這個根本上也是因為“不是市場驅動”造成的,業內人士表示,在“市場化驅動”的企業組織中,對出國參展管理、審核非常嚴格,如果參展前期沒有一個合理的執行方案,很難申請到經費,在從業者來看,會展的問題只是表象,通過出國參展可以看到一個國家行業和產業的問題。